您当前的位置:黄页首页 » 党政/社团 » 凤阳县西泉镇
  • 凤阳县西泉镇

  • 联系人:办公室
  • 电 话:0550-2225801
  • 手 机:
  • 传 真:
  • E-mail:
  • 微信号:
  • 地 址:凤阳县西部
  • 网 址: 暂无网址
  • 标 签:
  • 服 务: 信息已认证   信息有效期:2032年12月28日
  • QQ留言:
  • 关注度:黄页信息已有2681人关注 查看访问详情
目前为普通黄页用户,点击升级成为高级黄页用户享有更多功能

详细介绍

   镇情概况:全镇土地面积80平方公里,18个行政村,164个村民组,总人口41000人,其中男2.25万人,女1.85万人,非农业人口1445人。民族以汉族为主,占总人口的98%,少数民族有回族等。有18个行政村,内有西泉、考城、宫集三个农贸市场,集市贸易十分繁荣。
有12个行政村,为西泉社区、 欢塘村、蒋村、 新建村、 盘龙村宫集村、 于塘村、 姚郢村宫庄村、 考西村、 考东村、 全心村,内有西泉、考城、宫集三个农贸市场,集市贸易十分繁荣。西泉镇南面是山,山石资源十分丰富,境内有大小水泥厂10余家,石碴场近50家,北面是草地。主要农作物有小麦、玉米、山芋等。禹塘村山芋粉丝和新建村蔬菜已形成规模生产。201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5810元。
    民间传说:传说村东200米一老泉眼,汩汩冒水,水高3丈,长流不息,后被二郎神用碾盘压住,形成溪流。孕育着周围数千亩土地和这里生活着的人们。西泉辖区地势南高北低。宫集水势由东南流向西北注入天河。天河内有莲花池,传说是仙女们洗澡的地方,牛郎织女天河配由此而起。
    镇名由来:西泉镇位于凤阳县城西南35公里处,合徐高速、凤淮、蚌西公路纵横穿过。1992年考城乡、宫集乡合并成西泉镇。镇政府座落在西泉自然村。西泉取名“泉之西”。
    自然资源:西泉辖区内的考城自然村、地势比较窄,东西平坦较长,成船形。考城南侧的山丘有丰富的矿藏,主要是石灰石,储量大、品位高、易开发,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天然资源。储量丰富的黏土,是砖窑场的主要原料。
    基础建设:合徐高速公路途经周岗、于塘、盘龙、西泉、欢塘5个村,蚌西公路途经周岗、宫集、孙东、盘龙、西泉5村,凤淮公路途经姚郢、考西、考东、许村、唐村、欢塘6个自然村,淮南铁路途经唐村、西泉、欢塘、盘龙、于塘5个自然村,在西泉设有车站。境内村村通公路,有水泥公路60公里,沙石公路185公里。累计投资186万元。2000年开通程控电话,到2007年考城、宫集、西泉已开通6000门,基本做到家家有电话。从2004年至今,建有通讯塔5座,其中移动3座,联通2座。已开通国际互联网。拥有手机数的户均为70%,2000年开办邮政代办所,村村有投递点,村民能隔天看到党报党刊。西泉镇用电由西泉供电所直供,2007年供电量高达1.7亿千瓦。2007年户均住房面积为150平方米,人均住房面积为48平方米,钢筋混泥土结构占98%。
    经济建设:全镇耕地面积51013亩,其中水田14855亩,农作物主要是小麦、水稻,主营黄豆、油菜、玉米等经济作物。1992年粮食总产量16422吨,经济作物25267吨,农民人均收入1000元。2002年,粮食作物面积83340亩,总产量18345吨,经济作物面积14560亩,总产28340吨,农民人均收入2000元,是1992年的2倍。2006年,粮食作物面积84054亩,总产22584吨,经济作物面积13674亩,总产30920吨,农民人均收入3110元,比2002年增加了1.60%,2007年粮食作物总面积84457亩,总产量23160吨,2007年,经济作物总面积12199亩,总产量30800吨,农民人均纯收入3800元。政府为了减轻农民负担,2003年取消定购粮,2004年,政府发放土地补贴,全镇共发放补贴资金2488170元。林业:全镇1990年以前荒山绿化面积104亩,特别是2002年后林业的发展加快了步伐,仅2002年后全镇退耕还林面积达5175.9亩,有林面积5325.9亩,森林覆盖率27.3%,其中:农户个体果木园25个,以葡萄、梨树、桃树为主,年经济效益25万元。乡镇企业:1978年前后,全镇的社办企业和私营企业开始兴起,共发展建材、采掘、粮食加工等各类企业83家,固定资产4200万元,完成工业产值1200万元,实现利润350万元,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建材业,而水泥生产、采掘和砖瓦生产又为支柱产业。1983年社办企业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后,原有的七家社办企业逐步演变成私营企业。1992年后,私营骨干企业中,有水泥厂4家,年生产能力为350万吨。主要生产325#、425#、525#水泥。2006年,有水泥厂10家,年生产能力高达600万吨,水泥畅销全省各地,远销河南、江苏、浙江、上海等五个省市。水泥年生产能力位居全县同行业之首,成为全县水泥生产基地。全镇7个轮窑场,年生产红砖7260万块。47个石料场,年采石量2000多万吨,75个石碴场,年生产能力1100万吨。2002年后,水泥予制场由1980年的11个增加到66个,年生产能力达168万件。全镇有面粉厂4家,米厂一家,年生产能力达5500吨。建材业:全镇建材业的迅速发展,促进了经济发展,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,对人民群众的生产、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不少危害,周围群众意见很大,虽经上级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多次检查、督促、情况有明显转变,但仍不同程度的存在环境污染问题。全镇4家私营企业被评为市级明星企业和省级明星企业,两家水泥厂获国家免检,两家水泥厂进入省百强企业。畜禽饲养业:由于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,解放后一直处于忽高忽低的波浪式发展态势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特别是1980年后,粮食部门开始生产供应饲料,县畜牧站经常进行技术培训,科学饲养技术的传播,促进了畜禽饲养业的迅速发展。1982年全镇有养猪场2个,生猪存栏5800头,养禽场5个,禽类生产达2万只,产肉8万斤。1992年,全镇有养猪场5个,生猪存栏6800头,养禽场8个,禽类生产3万只,产肉12万斤。2002年后,畜禽生产的发展加快了速度。2007年,全镇养猪存栏17970头,出栏22811头,其中,规模养猪场12个,生猪存栏高达1.2万头;家禽存栏108900只,出栏290800只,其中,养禽场15个,产肉20万斤;大牲畜存栏9740头,出栏3165头,其中养殖场1个,存栏数350头,产肉20万斤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一方面由于凤淮、蚌西两条公路的相继开通,另一方面也由于建材业的迅速发展,运输业也迅速发展起来,特别是2002年后,“村村通”工程的完成,全镇运输业发展就更加兴旺了。2007年,全镇共有个体货运汽车812部,小四轮拖拉机2200台,日均车流量3500多次,货运量高达11100吨,周转量2.1万吨公里。凤淮和蚌西两条公路上,每天车来机往,络绎不绝,在凤淮路和淮南铁路交叉处常常造成交通阻塞,有时多达几百辆车辆滞留。劳务输出:全镇劳务经济发展的历史不长,但速度特别快。1992年,全镇仅有1200个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,经济收入达60万元。1996年,全镇外出务工经商的人数增加到4800人,经济收入达500万元左右。2007年后,全镇务工经商的人数猛增到11000人,经济收入高达7650万元。集贸市场:农村的商贸活动主要体现在集市贸易上,解放后一直比较萧条。1961年,市场开放,集市贸易活跃起来,但好景不长。“文革”期间,由于国家对市场管理过死,集市贸易几乎到了被取消的程度。那时,全镇除了3家供销社外,私营商店也仅有三家,浴池2家,理发店2家,集市上除蔬菜外,其他摊点基本没有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集市贸易十分活跃,特别是1990年后,全镇所辖的考城、西泉、宫集三个集镇进行了改建和扩建后 ,街道整齐,路面宽阔,商店林立,摊点星罗密布,市场繁荣,商贸活动更加活跃,超过本镇历史上任何时期。2007年全镇集市水泥路面长达3000米,商店125个,饭店52个,理发店18个,浴池6个,牛行6个,猪行羊行3个。
    教育卫生:全镇共有3所初中,初中在校学生2156人,34个班。小学16所,在校学生3900人,118个班,教师113人。成人技校3所,3个班,学员500人,教师10人。幼儿班10个,幼儿600人,教师10人。1995年台湾富商王永庆捐资兴建的“明月楼”为全县小学教学楼之冠,被评为县级花园式学校。全镇中小学免收学杂费达65万元。全镇3个卫生院。镇卫生院占地882平方米,职工45人。村级卫生室16个,医生43人,2010年全镇居民98%参加了医疗保险。

地图查询

暂未设置地图信息
立即注册加入黄页

党政/社团 推荐